播客文本

  • EP-098 王超华:从六四到白纸——国家纪念的意义(文字版)

    时间轴:1:21 王超华在UCLA教授一门关于六四的课11:55 如今六四被淡忘只是官方的问题吗?是否民间也要负一部分责任?14:43 六四天安门镇压要怎样被定义才能被举国纪念?17:21 王超华如何理解刘晓波说的“遗忘罪恶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25:24 为什么王超华说六四镇压对中共是一个富有启示的时刻?28:25 六四之后的经济发展为什么和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不一样?31:20 王超华怎么看人们指责六四的学运领袖们几十年来毫无建树并与中国现实脱节?35:48 作为六四的亲历者,王超华如何看白纸运动?41:01 对比六四学运和白纸运动中的女性参与者45:40 王超华如何看六四一代和白纸一代之间的裂痕与分歧?48:15 中国还有可能走向民主化吗?51:47 嘉宾推荐54:20 王超华朗诵刘晓波《站在时间的诅咒中——“六四”十周年祭》 袁莉: [00:00:01] 大家好,欢迎来到不明白播客。1989年4月,北京天安门爆发大规模学生示威运动时,王超华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她代表研究生院参加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也就是高自联的常委会,成为常委、副主席,组织参与各种活动。89年6月3日下午,她因连日劳累致病,住进了医院,没有亲历天安门广场清场过程。六四事件发生后,她是北京市公安局二十一名通缉学生名单中的第十四位。她后来流亡美国,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系博士学位,现在该校做兼职助理教授。 王超华在最近撰写的一篇演讲稿里写道:“全球范围内,1990年代和2000年代的民主化浪潮已经退去,现有的民主国家也遇到了各种危机。我们还相信中国将在不久的将来走向民主化吗?每年纪念六四还有意义吗?”这期播客,我们就请她来探讨一下纪念的意义,以及这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每期播客结尾的嘉宾推荐都在show notes(节目笔记)里,请大家去那里查看。这期节目的最后有王超华朗读的一首刘晓波纪念六四的诗。 王超华,你好!(王超华:你好,袁莉。)你这学期在教一门关于六四的课程。作为这一事件的亲历者与学生领袖之一,35年之后来教这段历史是什么感受?你为什么要教这门课呢? 王超华: [00:01:34] 坦白说,我以前是不太清楚要怎么样教这门课的。开始教是受到了何晓清的启发,她在哈佛已经连续几年开这门课,那我想我也可以试着教。我以前都是教文学课。 第一次是22年,我是在教一门关于中国人面对记忆和创伤的课,其中包括像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季羡林的《牛棚》。那我因为是教英文的,所以我只能找有英文译本的作品。那就是(这门课)从反右、文革(相关的文学作品),后来我就加了两本关于六四的作品。这样下来,第二年(去年)的时候我就想,也许我可以专门教一次关于六四的课。但是今年呢,就稍微做了一些调整。我就是觉得这也是一个我可以和年轻人重新建立联系的机会吧。我也想看一看什么人有可能来选这样的课。总之,最主要的就是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站在讲台上了,为什么有这个机会不去把这段历史延续下去呢? 袁莉: [00:02:48] 那你能不能说一下你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的组成呢?有没有大陆学生? 王超华: [00:02:52] […]

  • EP-097 丁学良:中美交流的历史性赤字(文字版)

    时间轴: 2:07 丁学良刚到美国留学时美国方面的热情4:18 初到美国的丁学良向美国国务院提了什么建议?10:27 中美交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降温的?13:33 美中贸易战如何引起美方多年对中方的不满爆发?17:03 为什么近年美国到中国交流的学生人数骤减?21:59 中方决策层表示未来五年愿意邀请五万名美国留学生,但为什么美方反应并不热烈?23:53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时提出中国需要创造自由开放的学术讨论条件,丁学良认为北京会接纳吗?29:05 丁学良还认为未来的中国会更加开放吗?30:56 丁学良如何看待互联网上对美国的负面情绪?35:25 中国经济过去的繁荣多大程度上获益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往来?39:04 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对丁学良带来的正面影响39:56 中美关系滑坡最大受益者是谁?43:27 中美关系恶化如何影响在国内的普通人?50:47 嘉宾推荐 袁莉: [00:00:02] 大家好,欢迎来到不明白播客,我是主持人袁莉。1949年8月中共建政前夕,毛泽东曾发表过著名的评论文章《别了,司徒雷登》。标志着中美关系走向历史性赤字。此后两国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一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才开始解冻。过去五十多年,中美关系起起伏伏,但两国之间的经贸、学术、文化交流一直没有中断。 但最近几年,中美交流再度出现了历史性赤字,美国来中国的留学生人数骤减,2022年仅有350人,2023年底反弹到700人。去美国留学的中国人也开始减少,两国间的经贸关系也大幅降温。2023年,墨西哥取代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 此外,皮尤研究中心5月1日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81%的美国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其中43%的人对中国持非常负面的看法。而2006年只有29%的美国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中国方面没有这方面的可靠数据,但近几年好几部中国票房最成功的电影都是关于朝鲜战争的,也就是中国和美国打仗的片子。 中美之间的交流为什么会再度进入历史性赤字?今后还会继续恶化吗?这项赤字会对两国关系和两国自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这一期我们邀请了政治社会学家丁学良来分享他的观察和见解。丁学良是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他1984年赴美国留学,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经在美国智库工作过。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比较现代化、全球化与国际竞争、公共治理、转型社会的政治经济等。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模式:赞成与反对》和《中国经济再崛起》等。 丁老师您好。(丁学良:你好。)您今天的这件衣服看得很好啊,非常适合上镜头。 丁学良: [00:02:13] 这件衣服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我是为了做这个节目,翻箱倒柜才找到这一件。这件衣服呢,是1988年夏天,我那个时候在哈佛大学读博士。为了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十周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会通过哈佛大学的学生会邀请我过去做一个报告。报告完了以后,就送了这个T恤给我。而那个时候做报告,底下听众,那种情绪的热烈,对中国留学生的开放,那种随即爆发出来的那种感情,现在回忆起来就好像在回忆一个世纪以前。今年是我到美国留学四十周年的纪念。人生没有几个四十年呢。 袁莉: [00:03:05] 对呀。 […]

  • EP-096 严歌苓:人人都丑的时刻,要想不丑,必须勇敢(文字版)

    时间轴:2:40 为什么要写一部关于八十年代的小说?6:06 “人人都丑的时刻,要想不丑,必须勇敢。”​​9:43 八十年代有属于女性的思想解放吗?​​12:02 在被中国封禁后严歌苓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15:30 中国的审查制度如何戕害创作者的灵魂的?21:24 为什么选择对张艺谋团队在作品中移除她的名字进行维权?25:02 《米拉蒂》中对才子的揭露和批评是在影射现实吗?26:31 《小姨多鹤》《归来》和《芳华》背后的审查故事31:42 祖国是什么?33:50 对离开中国的人有什么写作和生活上的建议?37:24 与中共决裂后在做什么?如何权衡经济收益和创作自由?41:23 新的写作计划:献给女儿,一个曾经被遗弃的女婴46:20 嘉宾推荐 EP-096 严歌苓.wav 袁莉:[00:00:01]大家好,欢迎来到不明白播客,我是主持人袁莉。 严歌苓是当代华语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她生于上海。十二岁,在文革期间考入成都军区,在部队文工团当了8年的舞蹈演员。二十岁到中越战争前线当过战地记者。 三十多年来,严歌苓创作了近三十部长篇小说,从早期的《少女小渔》《天浴》,到近些年的《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芳华》和《一个女人的史诗》等。很多小说都被改编成获得国际奖项的影视作品。她长期与华语电影界最知名的导演李安、陈冲、张艺谋、陈凯歌与冯小刚合作。 在国内,她是媒体的宠儿,也是市场方面非常成功的作家。2020年新疫情之初,严歌苓发表了批评武汉疫情涉及瞒报的文章《借唐婉三字:瞒、瞒、瞒》。这导致电影审查部门要求导演张艺谋删除电影《一秒钟》向原著作者严歌苓致谢的内容。严歌苓夫妇因此开始了针对影片国际发行的维权。此后,严歌苓并没有停止评论时事。 2022年2月,中国社交媒体上为“铁链女事件”舆情激荡。严歌苓在与旅美学者周孝正视频连线中,两人谈到了人口拐卖和领养的体制性问题。周孝正表示:“中国政府是人贩子政策,海外领养中国孩童必须付高价,还说习近平就是人贩子。”严歌苓赞同了他的意见。她没有意识到视频会直接播出,她也因此承担了严重后果:微博账号被封禁、售书被下架、小说被禁止出版和重印、电影项目告停、上万人的书迷会公众号被停止更新,甚至连她的名字也无法出现在搜索结果中。 被中国大陆封杀的严歌苓面对着巨大的经济损失与困扰,但她也似乎进入了另一种自由状态。她和丈夫王乐仁(Lawrence A. Walker)成立的新歌媒体有限公司(New Song Media),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米拉蒂》,他们也有计划出版其他中国作家的作品。这是她第一次不用面对中共审查制度写的中文小说。 这部书描绘80年代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小说的内容涉及文革、武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返城、劳教、严打、反精神污染。直到1989年的六四天安门大屠杀宣告了80年代的终结。 袁莉:[00:02:40]严歌苓你好!我们先来谈一下《米拉蒂》的这部小说,你通过笔下知识分子的群体,写了80年代在新的尝试和旧的约束间不断地拉扯、争执。所有人都在参与一种关于未来的想象,直到这个未来戛然而止。这本关于80年代的小说主要想表达什么呢? 严歌苓:[00:03:03]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在生生不息地追求自由,又总是在得到自由后困惑,然后又在失去自由的时候幻灭。好像每一次都有这样一个过程。 袁莉:[00:03:23]书里描述了在文革结束,突然到来的自由之中,束缚同时也无所不在。其中提到剧作家吴可,他被宣传部的干部要求改戏,差不多一个月就头发白了。还有画家米潇的创作困境等。 […]